你的位置:首页 > 正吉教育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2023年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预测与展望,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来源/编辑: 公司金融国际金融认证执行委员秘书处(中国)官网 原文链接: https://www.cfcedu 更新时间:2022-12-30 15:51:57 点击量:289次

2022年即将过去,2023年中国经济金融将如何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易纲

中国人民银行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任务:

一是精 准 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优化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二是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功能,有力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重 点 基础设施和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建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支持力度,进一步解决好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继续推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合理债券融资需求。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养老等领域支持力度。

三是推动金融平稳健康运行。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房地产行业重组并购,推动防范化解优 质 头部房企风险,改善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推动长租房地产市场建设,按照租购并举方向加快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提升平台企业金融活动常态化监管水平,引导平台企业金融业务规范健康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发挥场景、数据和技术优势,在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扩大国内需求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继续压实各方责任,推动做好重 点 企业集团、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化解工作,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是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进一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 流 营商环境。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健全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持续推进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好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举措。提高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扩大优 质 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受惠面。


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 易会满

伴随着中 央 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落地,一系列超预期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我国经济总体回升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影响资本市场运行的基本面因素将显 著 改 善,我国资本市场总体将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证监会党委将组织全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 十 大 精神,全 面 落实中 央 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和重大任务举措,坚持围绕中 心、服务大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切实做到“六个更好统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不断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更好支持科技自立自强,有效管控各类风险,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全 面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走稳走深走实。深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突出把选择权交给市场这个本质,放管结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紧紧围绕制造业重 点 产业链、科技创新、民营企业等重 点 领域和薄弱环节,完善资本市场制度供给,助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更好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服务实体企业风险管理,助力保供稳价。加快资本市场监管转型,推进资本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是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动沪深港通互联互通扩大标的、优化交易日历落地。推动形成中美审计监管常态化合作机制,营造更加稳定、可预期的国际监管合作环境。推动企业境外上市制度改革落地实施,加快平台企业境外上市“绿灯”案例落地。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务实合作,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 心 地位。

三是全 面 实施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从市场准入、信息披露、持续监管等方面,进一步落实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要求,着力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整合资源、提高竞争力,推动民营上市公司规范稳健发展,不断优化上市公司结构,提升整体质量。稳步推进并购重组注册制改革,落实好“分道制”“小额快速”等审核机制,更好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提质增效、加快发展。

四是大力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抓好资本市场各项支持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助力房地产发展模式转型。全 面 落实改善优 质 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继续实施民企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和支持工具,更好推进央地合作增信共同支持民营房企发债。落实好已出台的房企股权融资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房企“借壳”已上市房企,允许房地产和建筑等密切相关行业上市公司实施涉房重组。加快打造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板块。

五是切实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加快投资端改革,引导社保基金、保险基金、企业年金等各类中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推动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尽快形成市场规模。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持久战,继续稳妥有序化解私募基金、债券违约、金交所等重 点 领域风险,加强对跨市场、跨境、跨领域风险的监测分析与统筹应对,健全资本市场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坚决守住风险底线。


中国银保监会主席 郭树清

银保监会正在抓紧研究谋划2023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一系列监管政策措施。

一是为恢复和扩大消费营造良好金融环境。2022年,银保监会不断完善新市民金融服务,联合有关部委加大对重 点 领域消费的金融支持,推动消费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更好满足居民“线上+线下”融合消费金融需求。10月末,全国信用卡贷款余额达8.7万亿元。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督促银行机构合理增加消费信贷,鼓励保险机构为各类消费场景提供个性化保险保障产品。继续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创新符合不同消费群体特点的金融产品,激发重 点 消费领域活力。继续发挥金融资金在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方面的重要支持作用,做好养老、教育、医疗、文化、体育、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服务。

二是着力保障重 点 领域信贷资金需求。银保监会配合推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效落地,全程做好沟通协调和实地督导。截至目前,两批合计7000余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全部投放,支持项目2700多个。强化制造业金融服务,今年前10个月新增制造业贷款4.4万亿元,10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0%。加大对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截至三季度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9.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8%。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引导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会同相关部委指导政策性银行用好金融工具,引导商业性银行保险机构同步跟进配套资金支持,加快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引导银行机构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加大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计算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督促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提升绿色金融创新与服务能力,支持碳减排重 点 领域发展。

三是全力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银保监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金融16条、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等金融支持政策,指导银行机构稳定信贷投放,积极推动“保交楼、稳民生”工作落地见效。目前,“保交楼”专项借款资金已基本投放至项目,多家银行已与房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住房按揭贷款放款速度为2019年以来zui快。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加大力度落实已出台的金融支持政策,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稳定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积极满足优 质 头部房企合理融资需求,做好房地产并购融资支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金融服务。支持长租房市场建设,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金融支持,研究支持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

四是继续强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银保监会扎实落实助企纾困金融政策,民营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总体呈现“量增、面扩、价降、质升”的良好态势。截至11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23.7%,前三季度新增企业贷款超过一半投向民营企业。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增量、扩面、优化结构,合理满足接续资金需求,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鼓励发放首贷户贷款、信用贷款。积极联动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搭建平台、发挥合力,将金融服务与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深度结合,更好发挥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能。

五是有序推进优化保险资金运用。银保监会引导保险资金依托多元化投资方式和工具,直接对接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发展等领域,助力畅通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鼓励保险资金稳步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规模,充分发挥在优化投资者结构、稳定资本市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截至10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24.5万亿元,同比增长8.67%,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余额2.91万亿元。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引导保险资金发挥长期优势,为实体经济提供差异化融资服务。稳步增加长期政府债券投资,加大对高等级公司信用类债券的研究与投资。鼓励保险资管公司发挥另类投资专业特长,创设长期限优 质 资产。支持保险资金随着行业发展和专业能力提升,持续加大资本市场投资力度。完善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措施,鼓励偿付能力充足、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较强的保险公司加大股票等二级市场权益类资产投资。积极创造条件,探索保险资金长期稳定投资股票模式,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作用,加大优 质 上市公司股票投资。

六是引导银行理财业务持续健康运行。银保监会坚定落实资管新规,加强风险隔离,促进银行理财业务深化改革和规范发展。截至三季度末,286家银行和29家已批复开业理财公司共存续理财产品余额30.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超过6000亿元。近期受经济预期向好、债券收益率上升影响,部分理财产品净值波动,这是市场自身调整的表现,总体风险完全可控。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积极探索完善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模式,不断优化理财业务监管。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健全理财信息登记数据库,筑牢理财业务高质量发展根基。更好发挥理财业务功能作用,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合法权益,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和资本市场稳定运行。

七是持续强化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银保监会坚持把保护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作为核心业务和重要职责,着力完善制度机制,积极开展消费者教育和风险提示,严肃通报侵害消费者权益典型案例,依法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督促金融机构按照“机构了解客户、客户了解风险”的原则,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充分提示投资风险。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引导投资者真 正 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宣扬“保本高息”的肯定都是金融诈骗。坚持信托等产品的私募性质定位,大力整治各类“名实不符”金融产品,严禁违规广告虚假宣传和误导销售,坚决查处“假私募”、欺诈发行等行为。严格规范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存款、互联网存款等业务活动。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依法合规提供丰富适当的金融产品,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尹艳林

2022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极为特殊、极为困难的一年。展望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但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多,经济运行有望整体好转。展望2023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外部环境仍动荡不安,世界经济可能面临滞胀风险,外需收缩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大加深。从国内看,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多,经济运行有望整体好转。这既是中 央 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要求,也是明年我国经济将大概率呈现的发展趋势。


财政部原副部长 朱光耀

全 面 贯彻落实中 央 政治局会议确定的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中国经济2023年一定能够实现好转,并迅速回到5%-6%的增长水平。《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综合分析2023年经济前景时指出,如果zui坏的情况发生,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只有0.5%。“(这一判断)实际上就可能出现同1982年全球债务危机发生后对世界经济严重冲击的状况,全球经济在2023年陷入一场全 面 的衰退,看来很难避免。现在关键要研究的问题是这场危机的范围多广,持续时间多长,在这场危机爆发的同时,一些主要经济体,经济、金融的表现。”朱光耀提示,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需特别警惕西方主要经济体自身货币政策“急转弯”之后,对其自身的反噬作用。“2023年,仍旧可以说外部环境是风高浪急。”朱光耀表示,新的一年,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中 央 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部署。其中,他特别强调,要重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 全 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强自立,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的底线,要把这几大政策统筹协调,要更大力度的吸引国外直接投资,要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业、创业的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 心原副主任 王一鸣

推动经济回升的当务之急是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推动经济回升的当务之急是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改善预期,提振信心,关键是提振企业和企业家信心。“经济增长动力来源于企业,源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改善预期,提振信心,首先要对症下药,消 除 市场顾虑,让企业和企业家吃定心丸,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而zui紧迫的是要调动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奇迹,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激 活 民间投资热情,把蕴藏在民间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王一鸣认为,影响预期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是否稳定、营商环境是否有利于民营企业公平竞争、财产权是否得到有效保护。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 王兆星

金融要统筹创新、开放、发展与安 全的关系。在确保自身安 全的同时,保证国家经济安 全。金融开放、创 新必 须 在审慎、有效的监管之下,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坚决防止金融脱实向虚、自我循环、自我膨胀、野蛮生长,zui后导致严重的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机,所以必 须 要认真汲取和牢记历史的惨痛教训。在统筹金融改革、创新、开放、发展与安 全的过程当中,还有一点想强调,就是要确保金融基础设施在有效的监管之下,安 全地运行,包括金融数据的存储系统、金融产品的交易登记系统、金融资金的转账清算系统,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系统等。要确保其安 全运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对金融运行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常务理事、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 李剑阁

未来扩大开放的任务也极 其 繁重。未来开放的 重 心由要素开放、市场开放、机构开放等政策型开放,转向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 流 营商环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扩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块资源,坚持不懈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李剑阁指出,稳步扩大金融双向开放是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有关部门颁布了金融业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放宽外资机构和业务准入条件、扩大外资机构业务范围、优化外资机构监管规则和简化行政许可流程等多项对外开放新措施,银行保险业、证券业、资本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有力提振了外资机构投资中国金融市场的积极性,稳妥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同时也不断提高跨境金融监管能力,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协调合作,更加注重开放的节奏和安 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姚洋

明年中国经济至少能够达到6%的增速,但需要注意经济可能会“稍微过热”。姚洋表示,“如果明年政策全  面放开,我认为,明年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但不必对此过分调控。”姚洋表示,明年经济可能会“稍微过热”,但只要做到稳中求进,就有希望把今年失去的两个百分点再追回来。他认为,明年经济增速达到8%也不会很离谱,“如果我们放开了让经济发展,6%的增速至少是有的”。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张军

中国经济有能力应对和容忍通胀。张军认为,过去十年,我国在经济政策总体上保持着限制和约束的态度,尤其在供给侧方面,对产能一直进行调控改革。“中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产能过剩的状态,在此情况下,中国经济有能力应对和容忍通胀,我不认为经济增速高了一两个百分点就会对通胀造成很大压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黄益平

2023年是后疫情时期经济的第 一 年,从宏观角度来说,疫情防控政策的逐步优化对经济活动是一个 极 大 的正面因素,明年经济肯定会往上走,“至于是第 一 季度还是第 二 季度回归常态,还要看未来几个月疫情进展的情况。”同时,黄益平指出,微观层面上,还是会比较困难,原因在于经过三年疫情,无论是家庭、企业还是银行,资产负债表都比较紧张。黄益平指出,明年我国仍将面临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转变增长模式的双重压力,因此,他建议,可以将政策抓手放到稳投资的增长,让投资流向新增长动能方向。也即将短期稳增长和长期调结构结合起来。具体来看,第 一 是改造传统制造业,投资支持高 端 制造业、新制造产业的形成;第 二是继续集中补短板,包括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所需的交通设施、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第 三是适度超前布局新基建,包括有助于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的技术支持等。此外,黄益平认为,财政政策可以引导市场和企业在稳投资方面发挥作用,同时,明年货币政策空间会进一步加大,除了增加流动性,还可以考虑利率政策。“如果这样的措施落实下去,其实可以鼓励企业,鼓励市场在支持投资活动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

按照相关测算,乐观预计增速可以达到6%左右的水平。另一种就是相对不利的情形,经济增速能够达到4.8%左右已经不错。不过,对于明年经济增速有一个很重要的共识,就是“前低中高后稳”的复苏态势问题不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他建议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的目标设定在5%~6%的区间内。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 纪敏亦

中国经济有望重回潜在增长水平。在他看来,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素条件较为充足,有效需求恢复的势头日益明显,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疫情防控态势的转变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起效,有利条件正不断增多。“前期以及明年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纪敏认为,外部环境也存在有利的一面。我国坚持正常货币政策,保留了必要的政策空间。随着中美经济周期反转变化,我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的空间将进一步增 大,有利于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纪敏预计,货币流通速度有望逐步上升,同样的货币增速有望支撑更高的经济增速,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传导效应由此增强,宏观杠杆率也会随经济增速回升稳中有降,全社会资产负债状况有望好转。


亚洲金控董事长、

大国金融论坛执行主席 何世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7%,IMF同时指出:预计2023年约占全球产出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家经济会出现收缩,而近期经济数据也显示这一可能性正在上升之中。

2023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情况相对较好,增速可能与上年的3.7%大体持平。受货币政策和数据基数等因素的共同影响,2023年全球通胀应该基本处于见顶后的稳定回落态势,对经济和市场的困扰程度也会有所下降。2023年中国货币政策有望围绕“稳增长促回升、防风险保安 全”的总体要求,继续保持稳健偏宽松状态。

中国经济在2023年表现将更强劲。尽管2023年全球经济发展仍不明朗,美国和主要欧洲国家经济有衰退迹象,但中国2023年的经济增速有可能达到5%。随着国家决定优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实施,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会加快恢复,这将释放出巨大的活力,促进经济循环起来、运转起来,加快向潜在增长速度靠拢。2023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能源、高科技、实体经济、新型乡村建设、医疗保障、电商、康养等产业将会快速发展。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 伍超明

预计2023年宏观政策力度有望加大,由财政政策担当主纲,货币政策精 准 有力,两者相互配合、互为支撑。预计2023年财政赤字率有望提升,地方专项债额度总体稳定。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加大力度,财政贴息规模大概率加大,对基建和技改投资保持高增长形成支撑。同时,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进一步扩容,重 点 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


中银证券全球首 席 经济学家 管涛

2023年经济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比方说疫情的持续冲击,有可能会对我国的潜在产出产生一定的抑 制 效应;另外,全球主要央行以美联储为首明年货币政策进一步紧缩,特别是今年年底,日本央行出人意料的扩大了收益率曲线的调整空间,预示着有可能明年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也会进行调整。这对中国经济将会带来直接和间接影响。发达经济体货币集体转向对中国的影响,将会从今年的金融冲击为主,演变为金融+实体经济的双重冲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 心 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 王微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zui新一期经济展望报告。根据报告,当前全球经济处于增长疲软和持续通胀时期,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1%,2023年放缓至2.2%。就中国而言,基于适时的降息降准货币政策、财税支持政策以及刺激消费措施等,OECD预测,中国2023年GDP增速将上升至4.6%,略高于2022年的3.3%。从目前的数据看,2023年我国经济形势会逐渐转好,但外围环境的影响仍不可忽视,特别是这些因素可能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韧性,此时,我们需要出台更多的稳定消费和投资的政策措施,以有效对冲国际环境的不利影响。2023年,中国应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泽平宏观创始人 任泽平

2023年的中国经济形势,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三三一”:三大挑战,三大机会,一揽子复苏计划。

三大挑战是:一是全球经济衰退导致中国外需大幅收缩,2023年出口可能负增长;二是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将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继续不利;三是房地产是周期之母,国民经济 第 一 大 支柱行业,软着陆还是硬着陆迎来关键时刻。

三大机会是:一是美联储加息进入尾声,美元周期强弩之末,人民币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有望缓解;二是新能源产业继续爆发式增长,中国有望引 领 全球新能源产业革命;三是如果能够科学抗疫、实现房地产软着陆、平台经济完成整改再出发、启动新基建为主的经济刺激计划、重启经济,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步入复苏轨道,重新引 领 全球。

任泽平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将推出一揽子扩大内需的经济复苏计划,全力拼经济,把发展放在首 要 任务,既短期稳增长,又体现新发展理念,政策工具箱主要是:继续降息降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用好专项债,加强财政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大力推动以新基建为代表的投资计划,比如,全国布局东数西算大数据中 心 工程,继续大力支持新能源和特高压,等等。因城施策调整此前过严的限购限贷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软着陆。平台经济完成专项整改,进入常态化监管,发挥平台经济在拉动就业和创新中的作用。加大对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减税力度,大力支持大国重器的科研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和技术研发。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提振消费者信心。在都市圈城市群加大轨道交通建设,打造一小时都市圈。刺激绿色经济,大力发展绿色消费、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园区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强粮食安 全、能源安 全、产业链安 全建设,牢牢掌握发展自主权。

中国有世界上最强大的产业链,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勤劳智慧的广大人民群众,有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群体,有富有韧性的经济体系。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如果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实施有力,将推动中国经济走向复苏,各界将不断增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


  • 上一篇: 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 下一篇:央行: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继续做好“加法”
  • 关于我们 | 公司服务 | 合作伙伴 | 免责条款 | 意见反馈


    四川华奕正吉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蜀ICP备10000876号     技术支持:四川天汇科技

    联系电话:+86 (028) 86129325 86115920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路27号少城大厦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