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正吉教育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中国银行研究院:下半年全球银行业趋势展望
来源/编辑: CFC金服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BYsDT-3EkKq 更新时间:2023-07-06 15:51:56 点击量:278次

7月3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2023年三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回顾了2023年上半年全球和中国经济金融运行以及全球银行业运行情况,展望了2023年下半年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

其中,在银行业方面,《报告》指出,2023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道路坎坷,美欧银行业危机余波未平,不确定性在全球金融体系蔓延,银行业经营压力持续累积,风险问题突出,规模增长乏力,资本补充遇阻,盈利受到较大影响。就中国而言,经济复苏持续,银行业主动作为,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步提升资产负债规模,业务发展量效并重,资产质量稳中向好。

以下为该报告的部分内容摘编

全球银行业经营风险持续累积

主要发达经济体利率高企,美欧银行业危机余波未平,不确定性在全球银行体系蔓延。在此背景下,全球银行业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突出;信贷需求乏力,贷款标准提高,减缓银行业资产规模扩张速度;资本债市场波动分化,银行资本补充遭遇一定阻碍;非息业务恢复效果不佳,盈利总体有所下降。

银行业脆弱性上升,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突出。2023年以来,全球银行业在长期和短期不确定性交织的环境中承受经营压力。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受到输入性通胀困扰,全球多数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呈现升高趋势。在发达经济体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银行业不良率一季度分别环比增长0.02、0.03、0.04和0.08个百分点。同时,随着加息周期的持续和银行业危机的影响,主要发达经济体银行业流动性风险较大。

为了抵御风险,部分银行选择收紧信贷条件、继续增加拨备。预计到三季度末,各主要经济体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波动趋势可能出现分化。美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预计同比下降0.12个百分点达到0.6%的较低水平,欧洲银行业尽力维持资产质量稳健,预计不良率将不会出现明显变化,保持在2.2%左右。

商业银行对各类风险的顾虑加大了规模扩张难度。2023年以来,高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和悲观的市场预期导致银行业经营压力增大,资产规模扩张困难。主要发达经济体明显承压,一季度欧元区银行业资产规模环比下降7.3%,同比下降10.7%,降至26.5万亿美元;日本和英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分别环比下降1.6%和0.6%,达到6.3和7.8万亿美元;美国和澳大利亚分别环比微增0.5%和0.4%。预计进入三季度,高利率环境无明显变化,贷款需求不足,众多担忧流动性风险的银行收紧贷款标准,信贷市场走弱,全球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长继续承压。

市场密切关注银行业风险,资本补充难度加大。2023年以来,主要经济体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有所提高。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澳大利亚银行业增长较为明显,一季度资本充足率达到19.6%,环比增长1.9个百分点;欧元区银行业资本充足率19.4%,环比增长0.7个百分点;日本三大银行集团环比增长0.34个百分点,达到15.31%;美国环比微增0.13个百分点,达到15.07%;英国五大行资本充足率则环比小幅下滑0.12个百分点,为16.8%。预计三季度,由于资本市场短期波动增加,高利率环境下资本补充成本居高不下,多数经济体银行资本补充能力仍将受到一定抑制。但是,为了提高风险抵补能力,全球银行业资本补充的积极性增强。

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犹存,银行盈利或有所下降。在高利率环境下,主要发达经济体银行业利息收入大幅增长,带动盈利上升。美国银行业一季度净利润近800亿美元,同比增长30%以上;欧元区和英国银行业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28.9%和49.7%,澳大利亚银行业也获得了较高的盈利。预计三季度多数银行业净息差继续扩大,但规模扩张不足,利润增长降速。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超速增长

未来增势或将放缓

2022年,中国银行存款规模达到212.78万亿元,同比增长12.75%,增速达阶段性新高。2023年一季度,银行存款规模进一步增长14.77万亿元,超速增长趋势明显,尤其是定期存款与居民存款。展望未来,银行存款增长的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存款增速将有所回落。伴随宏观经济复苏,中国将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础货币投放或将放缓至正常水平,银行存款增长将恢复常态。同时,随着金融市场趋稳,各类优质资产将逐渐恢复吸引力,引导市场主体拓宽资金用途,推动部分存款在一定程度合理释放,按照不同比例流向理财市场、债券市场等,稳定存款增长趋势。

存款定期化趋势放缓,但居民存款主导的结构或将维持。逐渐复苏的宏观经济形势,有助于推动理财市场、债券市场向好发展,居民可能恢复原有投资偏好,有序减持银行定期存款产品。考虑到中国坚持“房住不炒”政策,房地产销售增长将保持平稳态势,居民存款向企业存款“搬家”的趋势将不再明显,故而居民存款主导的结构或将维持。

存款成本短期依然承压。2022年,银行定期存款占比超过50%,对存款成本的影响仍将维持一段时间。以上市银行为例,存款平均成本率在2022年达到1.85%的阶段性高位,给负债端的存款成本管控和净息差空间稳定带来挑战。对此,银行负债端成本管控进一步加强,2023年5月,协定存款、通知存款等产品的利率上限调降;6月,国有六大行、部分股份制银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

金融机构评级显示银行业整体稳健

中小金融机构存在一定风险

5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客观评估了银行业整体风险情况,对银行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稳健,风险总体可控。本次评级针对439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按风险由低到高分为11级,1-10级和D级,D级表示机构已倒闭、被接管或撤销,其中1-5级为“绿区”、6-7级为黄区、8-D级为红区。本次评级结果1-7级的机构有4026家,资产占参评机构总资产的98.45%。评级结果为“绿区”的机构为2166家,资产规模为323.99万亿元(占比为89.49%);“黄区”机构为1860家,资产规模为32.43万亿元(占比为8.96%);“红区”机构为366家,资产规模为5.61万亿元(占比为1.55%)。分机构类型看,大型银行评级结果较好,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评级结果次之;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在一定风险,农合机构和村镇银行风险最高,高风险机构(处于红区)数量分别达217家和118家,数量占全部高风险机构的92%。

开展金融机构评级是监管机构提升风险防控针对性和政策精准性的重要手段。中国经济仍处于疫后修复期,各类市场主体复苏进程不一可能对金融机构平稳运行带来一定挑战。因此,开展金融机构评级是提前应对结构性风险和国内外突发风险事件的有效手段。

一是有助于中国持续推进“精准拆弹、改革化险”。对于8-D级高风险机构,人民银行采取“一对一”通报、约谈高管、下发风险提示函和评级意见书等多种早期纠正措施,增强金融机构风险防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有助于中国不断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强化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通过开展金融机构评级,人民银行将更加准确地把握各机构经营情况,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提升政策的精准性。

银行业应“对标对表”,以更加完善的风控体系和更加良好的经营状况提升本机构评级。在新的经济形势和风险环境下,银行业应合规经营、稳健经营,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一是要加强行为规范,确保风险管控的有效性。主动适应“一行、一局、一会”的监管框架,严格对照银行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关注本机构的扩张性风险、同业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综合风险,及时处置风险隐患。

二是要精准化解重点行业风险。加强重点行业的风险研判能力,主动谋划风险处置路径,靠前处理潜在风险点。

三是要提升在合规前提下的经营能力。在贯彻落实国家战略中厚植区域竞争优势;积极服务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切实响应产业政策指引,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同时,提升专业性和竞争力。

外部环境面临诸多风险

银行综合化经营进入优化调整期

当前,银行业综合经营环境面临诸多风险。

从市场环境来看,资本市场曲折发展,多个综合经营板块面临挑战。2022年,国内资本市场出现大幅调整。其中,A股市场表现疲弱,沪深300指数年内下跌1046点,下跌幅度超过20%,权益类投资整体受到影响。四季度债券市场出现“踩踏式”危机,11月14日,中债总净价指数单日下跌0.62%,为2017年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证券、理财、基金、信托等与资本市场紧密联系的综合经营板块不同程度遭受冲击,经营表现有所恶化。

从监管环境来看,综合经营监管更加稳健。2023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新组建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承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金融监管总局的监管范围、权限都将进一步扩大,特别是统一实现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这对于综合经营范围比较广的银行金融集团而言,无疑将面临强有力的监管约束,资本达标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消保工作等压力都会增加。

在外部经营环境面临诸多风险下,银行业持续调整综合经营战略布局,稳步推动综合经营子公司发展,但经营绩效仍受到一定影响。

业务布局基本保持稳定,覆盖金融服务各领域。国有大行已通过子公司在投行、资管、保险、直投、租赁、消费金融等领域进行了全面布局,股份制银行则聚焦于资管、租赁以及境外投行等市场潜力较大的领域设立子公司,城商行、农商行更加关注与当地以及商行业务关系较紧的租赁和消费金融领域,部分发达地区城商行也在积极设立基金、理财公司等资管类子公司。

业务发展速度放缓,集团贡献度整体下滑。2022年,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规模同比增长6.4%,增速水平较上年下降4.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大行大幅下降6.8个百分点,股份行与上年持平,城农商行下降0.8个百分点。

盈利情况出现波动,不同板块、不同市场之间存在差异。2022年,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净利润同比下降约24%,占集团净利润的比重为4.3%左右,同比下降约1.8个百分点。

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动荡加剧

银行国际化经营面临调整

当前,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动荡加剧,银行业跨境经营面临诸多风险挑战。第一,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仍不牢固,全球投资和贸易动能不足,经济下行压力打击银行业盈利能力。第二,硅谷银行破产倒闭、瑞士信贷流动性危机的风险快速蔓延至美国其他中小银行和欧洲银行业,中国银行业境外经营将面临较大金融风险。第三,强监管态势持续,金融监管全球化、协同性趋势明显,各国陆续出台众多监管条例及要求,对数据披露、资本要求、合规反洗钱、数字科技、消费者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日趋严格。不同国家和地区监管规则存在明显差异,银行业国际化必然面临国内监管和国际监管的双重标准,进一步增加合规成本。第四,重点市场竞争日益强化,挤压境外发展空间。三菱日联、渣打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集团等大型银行将亚太地区作为跨境业务发展重点,中国银行业拓展亚太地区业务受到较大竞争挑战。

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持续优化国际化发展战略。

境外市场覆盖保持稳定,网点和人员数量持续下降。2022年末,四大行已经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经营性机构,基本覆盖了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以及重点市场。网点和员工数量有所下降。截至2022年末,四大行境外机构共计1136家,同比减少24家;境外员工共计49983人,同比减少823人。近年来,精简组织架构、优化人员和实体网点配置成为全球银行业转型发展的一大趋势。

境外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但增速及集团占比持续下降。截至2022年末,四大行境外资产规模共计14.47万亿元,同比增长6.5%,占集团总资产的比例为9.1%,较上年同期下降约0.4个百分点。其中,四大行境外贷款规模共计5.6万亿元,同比增长5.4%。四大行审慎开展境外业务,贷款投放有所放缓,影响资产扩张速度。

境外利息业务发展较好,但盈利有所下滑。2022年,四大行境外营收规模共计3455亿元,同比增长2.4%,占集团的比例为11.2%,同比上涨约0.3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境外经营成本的上涨以及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带来的拨备计提增加,境外税前利润增长表现不佳,税前利润规模共计1170亿元,同比小幅增加约1.7%,占集团的比重为7.42%,同比下降约1个百分点。

境外资产恶化风险增加,不良贷款率上升。2022年,受地缘政治冲突爆发、供应链瓶颈持续、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欧美经济体超常规加息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四大行境外资产质量出现明显恶化,不良贷款规模共计588.51亿元,同比大幅增加超过50%,不良贷款率为1.05%,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 上一篇: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3年第二季度例会
  • 下一篇:招商银行西安分行第二期公司金融顾问(CFC)开班纪实
  • 关于我们 | 公司服务 | 合作伙伴 | 免责条款 | 意见反馈


    四川华奕正吉教育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蜀ICP备10000876号     技术支持:四川天汇科技

    联系电话:+86 (028) 86129325 86115920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路27号少城大厦8楼